十年一剑谱华章,砥砺奋进续新篇
大同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同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工信厅和省小企业发展促进局的正确指导下,在全市相关部门以及各县区的大力配合支持下,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在疫情反复冲击的困境下,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准确把握“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内涵与要求,勇立潮头,砥砺奋进,统筹狠抓经济运行、产业布局、技术改造、主体培育、节能环保、安全生产等重点工作,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全市的工业和信息化事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
这是全市工业经济体量持续增大的十年。2012年到2021年这十年期间,工业总产值从1059亿元增长到1489.5亿元,工业增加值从418.7亿元增长到631.8亿元;2022年1-8月份,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完成419.3亿元,同比增长8.4%。从行业来看,重点非煤行业增长较快,化学工业增加值从3亿元增长到10.2亿元,增长2.4倍;装备制造业增加值从13.6亿元增长到39.2亿元,增长1.9倍;医药工业增加值从10.7亿元增长到23.3亿元,增长1.2倍;电力工业增加值从22.9亿元增长到46.7亿元,实现翻倍增长。从企业数量来看,大同市规上工业企业数量从2012年底的169户增加到了2021年底的452户,增加283户。从结构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增加值从2017年的27.8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67.8亿元,增长了144%,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新兴产业对工业增长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从项目投资来看,工业投资累计完成2887.7亿元,落地重点工业项目约600个,其中,有480个项目投产或部分投产,中国重汽集团大同齿轮有限公司AMT系列斜齿双中间轴全同步器变速箱及发动机齿轮智能制造、山西云冈纸业有限公司12万吨高档生活用纸智能制造、大同冀东水泥有限责任公司信息化全方位优化改造、国电电力大同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发电机组汽轮机通流改造等210项技改项目竣工投产,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中银纺织、隆基光伏、秦淮数据等项目的落地投产填补了大同工业空白领域。
(图为秦淮环首都·太行山能源信息技术基地)
这是全市工业产业体系逐步优化的十年。十年中,我们在巩固壮大煤炭、电力传统产业的同时,始终聚焦“六新突破”,不断加大政策扶持,下大力气培育壮大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大数据、现代纺织等新兴产业集群,全力推动全市产业结构从“一煤独大”向“多业鼎立”的方向转变。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充分发挥大同良好的产业基础优势,以大齿、中车等企业为龙头,以高端装备制造、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等为转型方向,大力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升级,汽车变速箱、牵引变压器、空调、电梯、矿机等一批技术领先的新产品、高端装备相继投入市场,全市装备制造产业正从传统发力高端、从制造迈向“智造”。新材料产业,尚镁科技有限公司、山西惠谷嘉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大同泽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部分新材料生产线已经投产,山西晋投玄武岩开发有限公司、大同高镁科技有限公司被评为山西省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企业。引进了锡纯新材料等公司,弥补了我市半导体芯片材料的空白。大数据产业,引进了秦淮环首都·太行山能源信息技术基地、中联绿色大数据产业基地、京东数据中心、国富零碳数据中心、大同云中e谷大数据中心五大数据中心,设计总机架14万架,服务器规模200万台。截至目前已建成机架2.2万架,服务器规模已达到24.2万台。现代医药和大健康产业,以两个医药园区为载体,以大同市医药产业联盟为纽带,以国药集团威奇达、同药集团、普德药业等企业为龙头,以原料药为主要产品的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以黄花、黄芪为主的中药茶产业初具规模。现代纺织产业,中银纺织和同原纺织项目投产,实现了较快的增长,填补了我市产业空白。氢能产业,先后引进了新研氢能、雄韬股份、氢雄云鼎等企业,在制氢、储氢等关键零部件和设备的研制生产上实现了突破。
(图为山纳合成橡胶有限责任公司)
这是全市工业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的十年。十年中,一大批工业企业从小做大、由弱变强,山纳合成橡胶、国药威奇达、同星抗生素、北方天力增压技术4家企业的产品被评定为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中车大同、国药威奇达等企业被纳入了省链长制链主企业或核心企业,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以来,我们聚焦“六新突破”,围绕现代医药、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通用航空、人工智能等领域,全面推动企业和产业同步做大做强。比如,新材料方面,重点发展碳基、生物基等关键材料,大力推动石墨及炭素制品、合成橡胶、镁、铝合金等新材料产业朝着高端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大同墨西科技公司生产的石墨烯粉体、新成新材料公司生产的“XCG”特种细颗粒石墨制品和受电弓碳滑板、大同尚镁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高性能镁合金棒材、晋投玄武岩公司生产的玄武岩连续纤维、无捻粗纱、水泥短纤维、复合筋、土工格栅等40余种新材料性能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新产品方面,中国重汽集团大同齿轮公司量产AMT自动变速箱、研发混合动力(P2)变速箱,大同机车量产大吨位矿用自卸车、大同轻型飞机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C42固定翼飞机、大同航空动力公司生产的轻型飞机航空发动机等先进装备制造产品以及国药威奇达、振东泰盛、普德药业、同药集团等企业研制生产的靶向性抗肿瘤抗体药物、二甲双胍控释片、帕立骨化醇注射液、幽门螺杆菌疫苗、人源胶原蛋白等产品,益民、民之源、恒宗黄芪等企业开发的黄花、黄芪等药茶产品不仅填补了各自领域的空白,而且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甚至个别产品在全球的市场占有率也是名列前茅。新装备、新业态方面,中国重汽集团大同齿轮公司“AMT”系列斜齿双中间轴全同步器变速箱及发动机齿轮智能制造技术改造项目被列入全省重点项目库,中国重汽集团大同齿轮有限公司、广灵金隅水泥有限公司、天镇县博诚蔬菜有限公司3家企业的相关项目被评为省级智能制造标杆项目,中车大同、中科唯实、晋投玄武岩等10家企业被评为省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和试点企业,为我市传统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升级探索出一条新的发展途径。
这是全市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十年。持续深化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新发展阶段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十年中,我们一方面积极推进4G、5G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宽带大同”工程,全市电信业务量年均增速超过5%,2021年底达到30亿元,宽带网络实现了村村通,不仅为两化融合奠定了基础,同时为全市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了积极贡献。另一方面,大力推动传统工业信息化改造,用信息技术赋能工业转型,持续做好两化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先后培育了宏鑫岩棉、牧同乳业等19家国家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企业;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上线运行,上线654家企业,累计标识注册量达到400余万个;先后建成了3968座5G基站,实现了5G信号主城区全覆盖,同煤塔山矿和同忻矿开展了“5G+监测”“5G+预警”“5G+安全管控”“5G+甲烷监测”等场景应用,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迈出了扎实的一步。
(图为医药园区鸟瞰图)
这是全市工业创新体系不断健全的十年。持续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引导和支持企业增强技术创新能力,累计培育国家级技术中心3家,省级技术中心22家,市级技术中心46家。积极推动创新活动对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全覆盖,先后推动建立了“大同市新能源产业技术联盟”和同煤集团的“一中心、两院、两基地、六分中心+95科研工作站”科技创新体系,全市规上企业建成5家院士工作站、2个产业技术联盟、1家省级联合实验室、一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多家规上工业企业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研发机构等开展了技术创新合作。我们大力支持创新创业,十年间培育认定省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26家,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1家,平城区在2016年被认定为省级双创示范区;连续5年组织中小企业参加“创客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先后有25个项目在全省大赛中获奖。
(图为中车大同电力机车有限公司-氢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机车)
这是全市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十年。充分发挥“大同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协调作用,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持续加大政策扶持,优化工作举措,特别是疫情发生以来,通过帮助企业采购消杀用品、化解原材料供应等堵点难点问题,推动全市中小企业的复工复产率在较短的时间内就恢复到了95%以上,实现了“应复尽复”。十年来,已培育116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0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2家中小企业完成规范化股份制改造,70家企业进入“山西省上市挂牌后备企业资源库”,年均组织40余家企业家代表参加在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举办的进修班、研修班,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增长、吸纳就业、转型升级的主力军。
(图为中国重汽集团大同齿轮有限公司-场内设备)
这是全市工信领域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的十年。十年中,我们牢固树立“服务员”“店小二”工作理念,深化拓展“为群众办实事”活动成效,打造“助企”先锋党建品牌,坚持把服务企业放在工作重中之重,创造性、常态化开展入企运行监测服务,抽调精干力量组建“11+1”运行检测服务小组,坚持每月深入企业和项目建设一线开展监测服务,及时协调解决企业生产经营、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200余个,为企业发展踢开了“拦路虎”,打通了“中梗阻”。我们强力推进“工业大振兴”,拿出近5亿元专项资金,对达到转型速度、科技高度、技改力度、投资强度、建设进度等10个方面奖励条件的企业和项目进行大奖励、硬扶持,为全市工业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树立了信心、鼓舞了士气、增添了动力,全市掀起了工业振兴、转型发展的新浪潮。
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三个务必”,牢记“五个必由之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发展的落脚点放在高质量上,把稳增长、壮主体、促创新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完善政策体系,优化运行调度,提升服务质量,推进“两化”融合,梯次培育市场竞争力强、发展后劲足的市场主体,全力引进具有带动性、示范性、引领性的好项目、大项目,加快构建具有大同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为全省工业和信息化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大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