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太钢不锈钢精密带钢有限公司考察调研时强调,产品和技术是企业安身立命之本。希望企业在科技创新上再接再厉、勇攀高峰,在支撑先进制造业发展方面迈出新的更大步伐。
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全省上下以开拓进取的闯劲、奋楫争先的干劲,将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聚焦新质生产力培育,从前沿材料研发到智能制造升级,从数字技术赋能到绿色低碳转型,不断突破技术壁垒、抢占产业制高点。围绕16条省级重点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打造具有山西特色的现代化产业集群。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落地,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中双向突破,以全方位转型重塑发展新优势,让创新活力在表里山河间竞相奔涌,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刚柔并济 匠心筑梦——中国宝武太钢不锈钢精密带钢有限公司回访记
工作人员正在认真操作。王旭宏摄
超薄,0.015毫米;超韧,折弯30万次不变形;超纯,手机屏大小的材料上要打出400万个分布均匀的微孔……这就是超级材料“手撕钢”。
这“薄如蝉翼、坚若磐石”的神奇之作,正在颠覆着人们对钢铁的认知,加速催生新业态,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更是我国科技实力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的生动写照。
初夏时节,万物勃发。记者再次走进中国宝武太钢不锈钢精密带钢有限公司,探寻“再接再厉、勇攀高峰”的创新密码。
2020年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这里考察时,饶有兴致地观看了厚度仅有0.02毫米的不锈钢箔材“手撕钢”产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品和技术是企业安身立命之本。希望企业在科技创新上再接再厉、勇攀高峰,在支撑先进制造业发展方面迈出新的更大步伐。
亲切关怀,巨大鼓舞。五年来,这段饱含期望的话语始终被摆放在公司最显眼的位置,成为指引太钢人砥砺前行的精神坐标。
“手撕钢”研发团队带头人廖席坦言:“每次看到总书记的嘱托,既感到兴奋和自豪,更感受到沉甸甸的责任。现在行业竞争日益激烈,我们必须保持清醒,既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
工作人员对精密带钢进行仔细检查。
事实上,这一点已经深深融入太钢血脉,这群超级不锈钢材料的闯关者牢记“钢铁报国”使命,在不锈钢精密材料领域创造了一个个奇迹,有力促进了高端制造业关键材料的迭代升级。
继2018年打破“中国永远造不出0.02毫米‘手撕钢’”的魔咒后,又于2020年将全球“手撕钢”厚度刷新到0.015毫米。而后一路“逆袭”,先后研发成功OLED显示屏用金属掩模版、光刻机用合金材料、引线框架用4J42K等4大类20多个品种的“手撕钢”产品,以奋斗者的姿态书写了“百炼钢成绕指柔”的时代篇章。
如今,太钢“手撕钢”已拥有国家专利46项,其中发明专利32项。柔似绸缎而韧胜千钧的“手撕钢”,正续写着钢铁新丝路的传奇。
2025年3月,一个看似不起眼却至关重要的改变正在发生——国内钢铁行业首个“微正压封闭”工序正式投入使用。这项创新工艺的引入,彰显了太钢在产品质量上的极致追求。
“手撕钢”成品卷下线,整装待发。
“就像做芯片需要在无尘车间一样,我们现在用‘微正压封闭’技术为‘手撕钢’打造了一个‘保护罩’,大大减少了厂房灰尘、温湿度波动等外界因素对钢带表面的影响,说到底就是让钢带质量更好。”研发团队带头人之一、精密带钢公司经理段浩杰向记者介绍。
此外,在近些年人工智能发展浪潮下,太钢也积极探索数智发展新机遇。“接下来我们想依托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建立一个先进的钢铁材料数据库,通过机器学习建立起性能预测模型,为新材料开发提供一个好的基础。”廖席眼神坚定地说。
太钢的办公楼与生产车间仅一街之隔。这短短数十米的距离,恰是太钢创新发展的生动写照:
一边是挂满荣誉的展厅里“再接再厉、勇攀高峰”的殷殷嘱托,一边是日夜轰鸣的生产线上不断突破的技术实践;
一边是熠熠生辉的奖牌记录着过往辉煌,一边是银光流转的“手撕钢”预示着无限可能的未来。这方小小的厂区,仍在续写着“百炼钢成绕指柔”的时代新篇。
以太钢集团为代表,我省将特钢材料产业链作为着力打造的重点产业集群,围绕“产业链竞争力不断提升”,深化“政府+链主+园区”招商模式,围绕“链主”企业差异化特钢产品,细化下游招商重点方向,开展补充式、填空式招商,探索全链条整体引进方式;建立重点项目清单,形成“重大项目+链长+属地”共建模式,联合项目属地政府不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重大项目推进中的难题;深入实施产业链“链主+链核+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育模式。
在“创新链关键环节不断突破”方面,我省支持“链主”企业等联合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围绕特钢材料产业链组织开展重大关键性、基础性和共性技术问题攻关,提升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同时,支持企业加快促进重点技术产业化。
从“链主”企业龙头带动、链上企业协同联动、政府部门服务推动等多方面入手,我省形成工作合力,补链延链强链,全力推动特钢材料全产业链做大做优做强。2024年产业链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640.2亿元,同比增速38.7%,高于产业链增速目标,完成年度目标。
下一步,我省将聚焦产品转型、智改数转等,加快推进省内特钢企业开发高端产品,支持“链主”企业开发煤机用Q690及以上高强钢、300公里/小时及以上高铁车辆用车轮车轴钢等13项高端产品,加快实现产品转型。同时,支持“链主”企业围绕钢铁主流程工序、关键生产工序开展数字化智能化改造,重点在高炉闭环控制、实现合金辅料添加自动计算、钢水成分实时预测、热轧核心技术、高效柔性化生产排程等构建特钢材料产业链智慧大脑,重点推进钢轧流程智能“循环碳”低碳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建设,提高生产效率。
山西日报记者张毅 实习生皇甫子昕
亲 历
太钢首席精密箔材工艺工程师廖席:“创新就像轧钢机,一刻不能停”
廖席正在厂房调试设备数据。山西日报记者张毅摄
“哪能休息,根本停不下来!”
对于太钢首席精密箔材工艺工程师廖席来说,“五一”假期显得格外忙碌。他笑着对记者说:“不是在办公室,就是在实验室泡着。”说罢,廖席打开手机,向记者展示这几天的成果。
手指在屏幕上快速滑动,微信聊天记录里满是与客户的对话——技术参数、产品质量、改进方案……在停下的间隙,他指着最新一条消息笑道:“你看,客户刚刚还夸我们这批钢材质量好呢!”
自从2012年加入太钢不锈钢精密带钢有限公司后,廖席便再也没有“停下来”的机会。“在目前行业竞争压力下,原地踏步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退步。只有你是第一,你才可能技术领先。”他扶了扶安全帽,语气坚定地说。
“创新就像轧钢机,一刻不能停。”实验室的灯光打在他略显疲惫却神采奕奕的脸上,背后生产线上钢带折射出的光斑倒映在厂房天花板上。银光流转,仿佛沉淀着太钢人几十年的汗水与执着,也映照着廖席那份不变的初心与热忱。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到太钢不锈钢精密带钢有限公司考察时指出,产品和技术是企业安身立命之本。希望企业在科技创新上再接再厉、勇攀高峰。
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成为太钢“手撕钢”创新研发团队的座右铭,激励着他们勇往直前,不断攀登新的高峰。仅三个月后,团队再次突破一系列工艺技术难关,轧制出厚度0.015毫米的“手撕钢”。时至今日,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廖席仍然倍感激动。
回望来时路,太钢人始终咬定创新之路不放松。在研发初期,“手撕钢”团队经历700多次失败,前后攻克452个工艺难题、175个设备难题。
谈及这些,廖席心情复杂地说:“一开始做产品升级时,始终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说不担心、不沮丧那是假的。”
“手撕钢”是世界不锈钢生产领域公认的高精尖产品,是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新兴领域急缺的材料,过去长期依赖进口。因此,其研发难度可想而知。
当谈到一路的困难和挫折时,廖席轻轻地摇了摇头:“新材料研发就是这样,有很多枯燥无味的东西在里头,经常失败、不停测试也是常态,重要的是要有决心,一定要有决心!”这位略带四川口音的工程师眼神愈加坚定。
近日,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揭晓了2025年度“新时代青年先锋奖”的获奖者名单,廖席凭借在高端钢材研发领域的技术突破与创新成果荣登榜单。
如今的廖席,早已学会用平常心看待荣誉。“看,这是我儿子。”这位年轻的工程师自豪地指着电脑旁的全家福,“当爸爸后,这种身份上的转变更让我体会到身上的责任和担当。肩上的担子虽然重了,但是心却变得更加坚定了。”
记者离开后,廖席继续投入忙碌的工作。厂房内,新的钢带正缓缓流转。那银光,恰似奋斗者一路生花的足迹。
山西日报记者张毅 实习生皇甫子昕
践 行
核 心 阅 读
我省首批10条省级重点产业链,包括特钢材料、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风电装备、氢能、铝镁精深加工、光伏、现代医药、第三代半导体、合成生物产业链。2023年新增6条省级重点产业链,包括新型储能、废弃资源综合利用、碳基新材料、信息技术融合应用、铜基新材料、装配式建筑产业链。
过去的一年,我省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和未来产业前瞻布局,链上企业生产小幅增长,工业新动能加快发展,产业链运行总体呈现稳中向好的态势。特别是重点打造的16条省级产业链营业收入增长16.2%,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不断提升,“新三样”产品、特种金属材料、半导体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跑出加速度,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新旧动能加快转换,具有山西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为进一步完善链长制工作机制,促进产业集群和产业链融合引领发展,我省发布《山西省重点产业链能级跃升2025年行动计划》,力争到2025年底,省级产业链整体营收突破8000亿元,“链主”企业达到45家以上,链核企业突破120家,产业链企业突破800家;产业集群和产业链融合发展取得新进展,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上下游企业高效配合、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协同创新更加紧密、配套体系更加完备、要素支撑更加有效。
华翔集团:让“山西智造”闪耀世界舞台
华翔集团加速打造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图为车间一角。山西日报记者郭玉琴摄
在智能家居压缩机核心零部件领域,全球每生产3台冰箱或空调,就有1台的核心零部件来自临汾的一家民营企业——山西华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5月12日,记者走进洪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华翔智能科技产业园生产车间,感受精密“智造”的魅力。
近年来,华翔集团以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为方向,通过技术创新与数智融合,加速打造智能制造标杆企业。该企业与中国移动合作打造“5G+智慧工厂”,建成了覆盖3个园区的5G专网,实现3000余台设备数据的毫秒级传输与直采,构建了涵盖安环、人效、品质、设备等七大系统的数字化管控平台。通过HBS精益管理体系,企业将生产流程的“人、财、物、能”数据全链路打通,故障率下降50%,人均产量提升30%,单条生产线工人数量缩减至原来的1/10。
更值得一提的是,华翔集团引入AI技术优化管理决策。2025年,新一代工业AI在线检测系统全面部署,各个工厂的“5G+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平台内,新增了一个AI小助手,已经接入DeepSeek(深度求索),实现不良品自动识别与预警,产品品质大幅提升。
作为山西装备制造领域首家上市民营企业,华翔集团以“主业领先、延链强链”为战略,从单一零件供应商升级为“一站式”解决方案提供商。在白色家电领域,其压缩机零部件全球市占率达30%以上,服务美的、格力等头部品牌;在新能源汽车赛道,华翔与上汽华域组建合资公司,共建亚洲最大汽车零部件基地,剑指“双单项冠军”目标。
站在新起点,华翔集团正加速推进“三园建设”,即洪洞智能科技产业园、甘亭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和翼城工程装备产业园,努力成为全球领先的智能家居、新能源汽车及工业装备零部件专业化制造基地。集团总裁王渊表示:“我们将以科技创新为笔、以智能制造为墨,让‘山西智造’闪耀世界舞台。”
山西日报记者 郭玉琴
晋城经开区:以“领跑者”之姿打造“光机电”之城
晋城经济技术开发区聚力打造光机电产业园,图为产业园二期外景。通讯员摄
1分钟,200只精微光学镜头诞生;1天,10万件手机机构件下线;1个月,90亿颗LED灯珠产出;1年,光机电产业产值平均增长37%,去年总产值突破700亿元……眼前,令人惊叹的一幕幕正在这个曾经的“煤铁之乡”发生。
5月12日,走进厂房林立的晋城光机电产业园区里,晋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李韶华边走边向记者介绍:“视觉系统、新材料、人工智能‘三条特色产业链’汇聚起130多个企业项目,‘1+130’光机电产业集群蔚然成型,成为全市增幅最大的新兴产业。我们牢记嘱托、久久为功,全力以‘领跑者’之姿打造‘光机电’之城,交出了来之不易的成绩单。”
煤铁资源丰富的晋城市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该市把发展光机电产业确定为产业转型的重要方向。作为转型发展的主阵地、主战场、主引擎,晋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扛起使命职责,争先领跑奋进,不断开创光机电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按照晋城市委、市政府系统、集成、整合的理念,该区对标一流地区,推出改革创新、金融服务、人才支撑等8方面128条政策举措,提供资金支持近30亿元,从顶层设计和制度创新为光机电产业高质量发展搭建起了四梁八柱。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设立两个光机电产业研究院,引进7位院士、93位博士,成立光机电产教联合体,创建省级科创平台24家,全面打通产学研用、成果转化渠道。着力创优环境、精准招商,围绕视觉系统、新材料、人工智能“三条特色产业链”,建成标准地2000余亩、标准厂房200万平方米,实施“驻点招商”“产业链招商”“基金招商”等七种模式,创新出台“以投促进24条”“风险补偿28条”“加力20条”等,推行“终生陪跑”“全周期代办”等服务模式,全力确保企业项目招得来、留得住、发展得好。聚力登高、追光逐梦,一座更加耀眼的“光机电”之城正阔步走来。
山西日报记者 王天晓